公司新闻

有哪些照片,可以展示中国科技的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科技水平有了飞速发展,现在我国在航空航天、高速铁路等领域取得许多世界领先的成果。这些变化在生活日常中影响着你和我。邀请你来分享拍到过的我国科技发展的照片,让大家一起感受中国科技的魅力!

这是由 @南网50Hz 联合 @知乎数码 @知乎小红星 发起的「平凡人摄影大赛第三季 · 藏在影像里的答案」活动中的一个提问。


投稿时间

9.17 - 10. 8

投稿要求:1、照片与主题相关,开头须「 谢邀@南网50Hz @知乎数码 @知乎小红星 」 ,以视为作品向大赛投稿

2、投稿作品必须为投稿者本人拍摄,不得侵犯他人肖像权、著作权,及商标权等一切合法权利

3、上传至少 1 张 或一组自己拍摄的照片(时间不限)+100 字以上照片背后的故事

奖励 & 评选规则

优胜奖:每个赛道的第一名,每人奖励现金 2000 元

优秀奖:每个赛道的第二名,每人分别奖励现金 1500 元

每个赛道的第三名,每人分别奖励现金 800 元

每个赛道的第四名,每人分别奖励现金 500 元

每个赛道的第五名,每人分别奖励现金 200 元

人气奖:所有参于投稿的用户获赞数 10 个以上,瓜分现金 5000 元

评选标准:

根据阅读、评价、互动等数据维度筛选出 Top 20 作品进入评审候选池,评审团将从内容、构图、创意、技术几个维度对作品进行集中评选,依次打分,每个赛道总分排名 Top 1 作品获优胜奖,每个赛道 Top 2-5 名获优秀奖。所有点赞超过10个的用户获得人气奖。优胜奖、优秀奖与人气奖互斥,机构号不参与本次评奖活动。

谢邀 @南网50Hz @知乎数码 @知乎小红星

这是我在一次旅途中拍摄的。到达目的地后,夕阳西下,霞光照耀远处,一列高铁列车飞驰驶入如白练般乘风而来。

远处,带着中国铁路标识的货运列车也缓缓入站。

突然想起,1978年10月,日本新干线列车上迎来了一行特殊的访问者,领头的老者在体验当时新干线的运行之后,说了一句话,“就像推着我们跑一样,我们现在很需要跑”。

如今,我们早已经不是跑了。

我们的高铁,不仅跑出中国速度,还插上了翅膀。

谢邀 @南网50Hz @知乎数码 @知乎小红星

这是我在一工地上的航拍,左上角一高铁疾驰驶过。


本来拍摄的项目的景象,但也就恰恰好,旁边高速上一高铁 列车疾驰驶过,我就在这个瞬间,把它定格了下来。


现在楼层高了,在楼上就可以抓拍到疾驰的列车了。


我小时候曾一度,跑到10公里外的亲戚家玩,就为了去看看运煤的火车。


我不由想起了我乡下的奶奶,那一次回家,她和我说,我刚刚一直盯着那条马路,也没看你的车过吖?


原来她每天没什么事就做到门口看着外面那条马路上的车,她小时候哪见过这么多车啊。


像我拍的那个图片一样,到时安置房交房了,应该也有一些老人家坐到阳台,看着窗外,只不过就能看到疾驰驶过的高铁了 。


那是,家门口的高铁!


我老婆家那边通用机场在建,株洲芦淞机场已经大部分在用了,以后从长沙回老家,也有机会清晰看到飞机在天空飞啦。


感觉棒棒的 !

我是南方电网公司贵州平塘供电局一名普通员工,“天眼”建设期间,因为负责与“天眼”项目部协调10千伏备用电源的建设等事宜,我与项目部员工结下了深厚友谊。第一次到“天眼”现场的时候,虽然看到的只是开挖土石方基础,但场面之大,让人震撼,作为摄影爱好者自然不能放过这种场面,自然而然地拿起相机就开始拍摄,同时心里也暗暗地想,能不能来个跟踪拍摄,把建造“天眼”的整个过程拍下来,因此,本人“意外”地见证了“天眼”成长的过程。还是挺自豪的,只是有一点点遗憾,当时没有把原始地貌拍下来。但其实,最早的时候,我并没有十分地关注所谓的“天眼”这个超级工程,只知道国家要在平塘建造一个直径500米的天文望远镜,据说建成之后将是世界第一大的望远镜,心里对这个望远镜根本没什么概念。但是在跟踪拍摄的过程中,在与工程项目部成员们打交道的过程中,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国家工程、世界工程。我拍下了2000多张照片,见证了“天眼”开眼。与大家分享部分:

?摄于2013年3?月23日,工程人员在进行卫星定位精准测量。

摄于2013?年?5?月?30?日,“天眼”土石方开挖。

听说为了给“天眼”找一个合适的眼窝,科学家们前前后后花了十多年时间。在现场看这个大坑确实是很震撼的,它的占地面积大概是25万平方米,有30个足球场大小,沿着螺旋状的公路一直走就能走到最底部了。

摄于2014年5月6日,

500米射电望远镜建设现场,安装馈源舱支架。馈源舱是什么呢?这就是“天眼”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了。它是“天眼”发射和收集电磁信号的核心设备,直接关系到“瞳孔”是否看得清、看得准。

摄于2014年5月6日。

我第一次感觉到“啊这真的是一个特别浩大的工程!”的时候,是看到这个支架整个架起来了的时候。这个环形支撑圈梁安装总长1700米,用钢量接近6000吨,环梁内圈直径为500.8米、高5.5米、宽ll米,包括建设制造安装了50棵格构柱。真的是特别不容易的工程。

为了拍到“天眼”的全貌,我选定了3个数十米甚至一百多米高的拍摄点,每次都要背着一台相机和2个广角镜头,花40分钟左右爬到山坡上拍摄。

摄于2014年5月29日。

右下角穿着橙色服装的是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天眼供电服务队的队员们,他们每个月都会对“天眼”开展例行的保供电检查。

摄于2015年7月9日,这是当时“天眼”服务队的成员们,他们也见证了“天眼”一步一步的成长。

摄于?2015年8月2日,

第一块反射面板的安装现场。“天眼”是一个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需要安装4450块规格不一的反射面面板,每块面板重428至500公斤不等,且每一块的质量、尺寸都是不一样。工程队的师傅告诉我,这些面板的加工精度要用毫米来算,误差值不得超过5㎜,测量精度值不超过2㎜。这真的需要非常多的人力物力精力,才能完成如此巨大有艰巨的任务。

摄于2015年11月29日。

在“天眼”建设现场能看到如此美丽的晚霞是很难得的,为了拍一张好看的照片,我常常一等就是几天,这个时候反射面板安装已完成50%。

摄于?2016年3月31日,

“天眼”施工已经完成70%的工程量,气势恢宏的雏形显现。

摄于2016年3月31日,

正在?“天眼”施工中的的“蜘蛛人”们。在跟踪拍摄的这些年里,我曾经和“天眼”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老先生打过照面,第一次见面时他特别和蔼地递给了我们每人一个安全帽,要求一定要戴上。这位老先生一辈子只干一件事,那就是建造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绕着“天眼”的外沿步行一圈要40分钟,有1.57公里。整个工程中,老先生和其他科学家要上钢架去拧螺丝,用扁铲去削平钢材,在高空梁山上打孔套丝,还要看试播器调整设备。他曾说:“人总得有个面子吧,你往办公室一摊,什么也不做,那不是个事。我特别怕亏欠别人,国家投了那么多钱,国际上又有人说你在吹牛皮,我就得负点责任。”与“天眼”建设团队的科学家们打交道的过程中,我特别感谢和钦佩这一群“较真”的人。2017年,老先生永远闭上了眼,而他耗费22年心血的大科学工程落成,“天眼”开眼了!

摄于2016年6月17日,“天眼”终于建成!

摄于2016年7月9日,夜幕下的“天眼”和满天繁星非常相衬。

摄于2016年9月8日,随着天眼工程的落成启用,对电力需要提出了更高要求。天眼供电服务队一月一次的常态巡视改成了一周一次,特殊情况下更是实行24小时不间断巡视,竭尽全力保障天眼正常观测太空。1.57公里的“天眼”钢梁,三年时间供电服务人员绕3000多圈,行走了5000多公里。

摄于2019年5月24日,天眼供电服务队为“天眼”架设第二电源点送入线路,打上“双保险”。

摄于2016?年?8?月?9?日,中国文联文艺自愿服务小分队到“天眼”慰问演出,天眼供电服务队在现场提供保供电服务,队员与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康辉合影。

2016年6月,我的“天眼”跟中拍摄也告一段落了,每每回想那三年,我都非常自豪。那段时间里我见证了大国重器从无到有的过程,科学家们勇于探索,踏实苦干的精神总是触动着我。

分享关于“天眼”的一些基础知识,它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比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灵敏度高10倍,比美国阿雷西博350米望远镜的综合性高10倍,能接收到1351光年外的电磁信号,“天眼”的建成让人类观测太空不存在任何死角!谨以这篇小小的回忆向他们致敬!

谢邀 @南网50Hz @知乎数码 @知乎小红星

海洋科考船的发展。

老一辈的海洋工作者想获取一个海洋数据是很艰难的。

当时的科考船和仪器都比较简朴,环境也十分艰苦。而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海洋调查事业也在不断进步。曾经的小渔船变成了现在的大型综合科考船,曾经的手动、复杂的测量仪器,也不断向着自动、集成、高精度的方向发展。

东方红二号科考船和东方红三号科考船的实习我都有幸参加过。

东方红二号是1995年投入使用,东方红三号是2019年投入使用,二十余年,科考船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东方红3”船是国内首艘、国际上第4艘获得SILENT-R证书的海洋综合科考船,也是世界上获得这一等级证书的排水量最大的海洋综合科考船。此外,“东方红3”船经过两轮试航验收,适应于综合科考需求的船舶各项性能技术指标,以及其他影响科考数据真实可靠的船舶振动与噪声、电磁兼容等参数控制值均到达世界先进水平,部分处于世界领先。






而在两条船上实习的区别,我感受最直观的就是,科考队员的生活条件变好了。

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东方红二号普通调查队员的宿舍为三人间,用公共厕所,洗浴也不方便。

东方红三号的居住环境就十分居住且人性化。宿舍为两人间,家具家电一应俱全,并且有独立卫浴,可以在船上洗热水澡。



并且船上还有豪华会议室、讨论室、咖啡厅、健身房,食堂装修也特别棒,还有冰激凌机!



来看美味的饭!海上也能吃得营养均衡~




实验室和调查仪器也又大又先进。



我们老师出海时遇到的一只鲸鱼!

不过我是上去吃饭的不是上去工作的,所以没有更进一步的展示了QAQ

(像我们这种小课题组估计以后也没机会了)

海上的风景也超级美!



每次到深圳,我都会被震一下。每时每刻,深圳都在更新迭代,一种令人生畏的力量驱动着它往前狂奔。
深圳以不到两千平方公里的面积,支撑起这么大经济体量,容纳这么多人口,这个奇迹的背后有无数经验和故事。
但最近一些地方愈演愈烈的限电问题,让很多人重新意识到,如果没有了电,不管什么样的经济奇迹,都会偃旗息鼓。
深圳这么多大公司大企业,这么多摩天大厦巨型建筑,如果电力供应跟不上,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这些高负荷密度区域供电问题,传统的解决办法是多拉几条线路,多建一些变电站。但是在寸土寸金的深圳,找到合适的地块建变电站,不能说难如登天,但也千难万难。
不能不佩服深圳电力人的眼光和视野。早在四五年前,他们就开始提前筹划了。2017年,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在多轮“走出去、请进来”的研讨后,决定尝试使用超导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
懂一点物理知识的人,看到“超导”这个词,就大概知道深圳想搞什么了。通过电线输电时,都会有一些损耗。比如大功率电器用久了,电线会有些发烫,这就是电力损耗的表现。损耗就意味着能源和资源浪费。在电力输送过程中,差不多1/20的电能被消耗掉了。输送距离越长,电能损耗会按比例进一步增加,若输电线路达到1000公里,电能损耗将达到7%。
在异常重视节能减排的当下,如果能减少输电损耗或零损耗,其经济和社会价值将无比巨大。高温超导输电技术被誉为下一代电力传输战略性技术,理论上是零损耗。你没看错,是零损耗。但是实现超导输电,要克服很多困难。超导输电的价值太大了,目前很多国家都在这方面发力研究。韩国、日本、美国、欧洲,都是超导输电研究应用的领跑者。日本通产省,已经连续十几年资助超导研究。
近年来,准确说是十八大以来,中国也在赶上来,逐渐做到了和美日韩欧并驾齐驱。中国对超导输电和特高压输电的巨大需求,吸引了很多公司进入这个市场。只要持续不断地砸钱砸人搞研发,所有的问题都不会是问题。很多技术难题,都是这样被聪明而勤奋的中国人攻克的。
在中国的地理和经济版图中,东部发达地区是用电大户,广大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是大部分电厂所在地。电力传输横跨东西,长距离的输电带来了巨大的电能损耗。
如果输电都改用超导或特高压,能节省多少能源?能带来多大效益?
如果能实现高效西电东输,还能有效解决东部的空气污染问题。西部地广人稀,在戈壁大漠里建发电厂,污染气体很容易吹走。
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组建了国内最牛的研究团队:北交大、中国能建广东院、中天超导、成都新连通、鹏力超低温、华中科大。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国内相关领域里的大牛。
9月28日,经过这个团队四年的攻关,国内首条10千伏400米级三相同轴高温交流超导电缆在深圳投产。超导电缆前面的定语比较多,不用细究,总之你知道这项技术很牛就行了。这条新型超导电缆直径仅17.5厘米,长400米,输电容量高达43兆伏安,相当于可同时满足4列时速350公里高铁的用电需求,输电能力5倍于常规电缆。
本次研制投产的三相同轴构型超导电缆,为结构型式最紧凑、带材用量最少、研发难度最大的超导电缆。项目攻关团队在超导电缆系统总体设计制造、国产大冷量GM制冷机研制等多项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关键装备100%国产化,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这是全球首个应用于超大型城市中心区的超导电缆,关键装备100%国产化,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超导电缆的设计、制造和建设的关键核心技术。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特大型城市中心区供电都面临很大挑战。深圳是国内电力负荷密度最大的城市,中央商务区的负荷密度更是“高峰上的高峰”。这个项目“一揽子”解决了高供电可靠性、高负荷密度、高电能质量、土地资源受限的现实难题,也为全球解决超大型城市类似问题提供了新方案。这条超导电缆,从深圳供电局扯出,通到400米外的平安大厦。

▲深圳是国内电力负荷密度最大的城市,其中央商务区的负荷密度更是“高峰上的高峰”。皮昊书 摄
平安大厦不但是深圳的第一高楼,也是大湾区第一高楼,地上有118层,高度近600米。里面进驻的公司和商户越来越多,用电负荷日益增加。平安大厦所处的区域是深圳中心的中心,周边已经没有一块空地。这条超导电缆投产后,平安大厦不用另外加建变电站就可以稳定地用电。更关键的是,节省了500平方米的变电站建设用地。这么大面积的土地,价值不可估量。别看仅有400米距离,但敷设安装这条电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须知,这是在深圳CBD敷设电缆。
拉这条电缆到400米开外的平安大厦,不可能从地下挖一条管道,直线铺过去。深圳的地下,跟很多城市都不一样。地铁、燃气、电信、路灯……各种各样的管网,在地下纵横交错,牵一发动全身。而且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规程,比如燃气管道的附近多少米之内是不允许有电缆过来的,防止出现电磁干扰,毕竟燃气爆炸也不是闹着玩的。电信线路也要求跟它交叉的区间或者距离,必须满足某个值,防止通信干扰。地铁周边也到处是禁区,万一把地铁隧道给搞塌方了,这个责任谁都负不起。这条超导电缆直径17.5厘米,要通往平安大厦,它势必要走很多个弯,需要折来折去,但是折的角度又不能太大,否则就会损伤电缆。超导电缆的外套是不锈钢材质,怎么掰弯?
一方面,电缆管廊要求足够宽足够深,另一方面,深圳CBD地下又到处是禁区,这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工人们给折腾得快疯了,项目团队的王邦柱也陷入抑郁。有一阵子,他老是流鼻血,都往白血病方向去想了。赶紧去医院检查,最后医生告诉他,你就是上火。经过无数次的试验,最后终于成功把这条“巨龙”拉到了平安大厦的地底。四年多研发,上亿资金投入,背后有很多故事。北交大应用超导研究中心的王邦柱跟我聊了很多。这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专家,四年多以来,在几个研制单位之间飞了近200次,光差旅费就花了近百万。

他和团队为这次超导电缆的投产,付出的大量艰辛劳动,以及对中国的意义,我觉得有必要告诉大家。
深圳这条超导电缆的投产,是中国工业发展水到渠成的结果。超导电缆的研制生产单位,分布在北京、广州、上海、成都、南京、武汉和深圳等几个城市。他们有的负责生产电缆,有的负责生产低温杜瓦管和终端,有的负责生产制冷机,这个团队展现出的制造水准,不但中国最先进,也是世界第一流。
几年前,中国还搞不出这种“大国重器”,因为多项技术被西方卡着脖子。成本占整个超导电缆造价约三分之一的超导带材,仅有不到两微米厚,对生产设备的精度要求极高。以前,这种带材只有日本和美国才能生产。日本企业比较友好,不会不卖给中国。但是日本住友的产能非常有限,常常难以满足中国企业的需求。
美国人的产能倒是挺大,但是美国人的态度又很傲慢——就一种型号、就这个价格、就一个性能,爱买不买。不但死贵,而且不卖新的产品,中国人的任务都是帮他们消化库存。
王邦柱说,他们之前都是先跟美国公司的商务接洽,问他们最近能生产什么,然后再按照美国人的材料去做设计,感到非常屈辱,非常被动。
不能再让美国人在超导领域卡着我们的脖子了。
中国的体制优势,这时开始显现。中科院电工所、高能所、合肥物质院以及一些大学,不约而同地提出国产化的需求。国家和部分地方层面也对此予以了非常积极的回应:上海成立了两家超导材料公司,苏州成立了一家超导材料公司。很有意思的是,三家公司用了三个不同的技术路线,内部赛马,谁的路线最优就用谁的。
这里要重点表扬上海。上海市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给钱给政策,一路绿灯,一路扶持,上海的超导研究和产业化环境目前也是发展最好的地域之一。
很快,带材的国产化问题就得到了解决,而且价格还比美国产品便宜了不少。
本次投运的超导电缆,使用能在液氮环境冷却(相比绝对零度高出70℃左右,故称“高温”)下的超导体代替常规的铜铝导体来输电。以前,超导电缆低温制冷装备,也是被卡着脖子的。液氮本身生产很简单,也非常便宜,比可乐还便宜。但是制冷机的相关生产技术,被国外垄断着,价格一直很贵。这次的项目团队在全国首次成功研制出了全国产化大冷量GM制冷机,实现了制冷机在线“即插即用”,超导电缆在零下200度的液氮环境下,可以长期维持高可靠运行。如果以后制冷机的价格能便宜到空调机的水平,超导电缆会有更大的应用场景。

深圳供电局,一个南方电网的子公司,哪来的动力和魄力搞这种“大国重器”?
这里就要介绍一个大背景。十八大以来,国家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只要你敢提、你能做,国家就放手支持你。国家不但在产业层面支持推广,应用新技术还有税收上的优惠。首台套这种项目,业主单位可以申请免责,就是说运行过程当中如果出现生产事故,可以减轻责任。
电网最怕出现安全事故。如果没有国家这些政策的支持,企业做决策时,肯定以稳为主,使用老技术虽然影响效益,但它不至于出问题。
国家创造了好的干事环境,领导决策时才不会瞻前顾后,才能解放思想放开手脚。
另外,南方电网内部本身也有强烈的创新需求。
2005年,南方电网挂牌成立仅三年后,就入选了世界500强,至今已连续16年上榜。2021年,南方电网位列《财富》500强的第91名。南方电网可不是一家只会收电费的央企。不夸张地说,南方电网在央企里,是不折不扣的尖子生。

中国电网是近20年世界上唯一没发生过大停电的大电网。取得这一成就的背后,是无数先进技术的研发和使用,是无数电网人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位于先行示范区的深圳供电局,相比其他分公司,身上压力最大。搞不出先进技术,不但会被领导批评,也会被兄弟单位笑话。超导电缆项目从规划到上马落地,深圳供电局换了几任一把手,但是每个一把手都对这个项目非常关心。
项目团队的王邦柱汇报工作时,常常会感到惊讶:为什么深圳供电局的领导问得这么详细这么专业?
以前其他合作单位的一些领导听汇报时,一般只要求讲讲大面上的情况,问一下进展、困难和进度就完事了。但是,深圳这边不一样。局领导特别关心技术,为什么这么设计?设计原理是什么?
王邦柱心里纳闷,难道你们准备亲自上阵去编程序画图纸?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深圳从政府官员到公司领导,直至普通员工,多有独一无二的深圳气质。有一次某个场合,一个深圳官员的讲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评价深圳公司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他说,有些地方的公司一般能做到全国第一就很满意了,但是深圳公司不一样。深圳公司特别自信,做到全国第一远远不够,他们冲击的是世界第一,比如华为、腾讯、大疆等公司。这种气质,是深圳独有的。这种气质,也将深圳带到了其他城市无法企及的高度。我一琢磨,还真如他所说的。
深圳是高科技热土,在这里研发出的一项又一项科技成果,让中国人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无数人受惠于超导电缆带来的稳定供电和环境改善。
那条深埋于深圳CBD地下的“巨龙”,此刻是一段电缆,以后则是一段辉煌的开端。

平台注册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