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警告*
先分享我最近整理的信息图, 下面继续讲解方法论与意义。建议放大仔细看。这个信息图的内容是位于世界各地区的66做城市如今的“足迹”,以及30年前的“足迹”。请注意,城市足迹不等于城市行政区范围,更正确的定义是“跟主题城市所连续的建成区”。这个数据不是本人搞的,而是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Use Policy)跟纽约大学合作项目的研究结果《城市扩展地图册》(链接:Atlas of Urban Expansion》。我只是下载了他们的原数据然后在GIS里整理成地图。66座城市足迹个个都是按照统一比例,为了更科学地对比城市与城市的区别。
之前在reddit分享了信息图的英文版,结果很多网友在评论区各种想法:“你对我城市划的足迹不对“,”我的城市没有那么小“,”没有那么大“,”你这个足迹包括不属于我城市的“。我预想这篇知乎文章评论区也会出现类似的想法。其实,我不反对这类评论。城市建成区边界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尤其是现代城市,蔓延城市。有不同做法,没有一个是“正确”的。这只是一种做法而已。关键是,原数据是通过卫星分析,在全世界各地区按照统一标准的卫星分析方法论进行研究。这样以来,我们可以直接对不不同地区不同城市。林肯研究院如何通过卫星图定义城市的边界我在下面用图来讲解。
这信息图含有的信息量很高,我先说说几个宏观的结论。这个信息图表达的是城市的面积,还有城市面积前30年扩大的规模。图上的每一座城市前30年有所扩大,但是概率不一样。比方说,美国几座大城市前30年的扩大率低,是因为这些城市30年前已经规模很大,可扩大空间小(再说美国城市30年以来流行再往回市中心的“天空式“开发模式)。反而,中国大部分城市前30年的扩大率非常高,是因为这些城市30年前的规模比较小,可扩大空间较大。
信息图足迹下面的数字表达人口密度,单位作为人处以面积(公顷)。这个人口又不是城市行政人口,而是林肯研究院按照他们建成区的定义计算的人口。
提示:这里的人口密度是各城市*平均*的密度。这样做城市对比比较方便, 但其实任何一座城市是分低密度,中密度,和高密度地区的。这个话题我改天在另外一篇文章分享我用GIS做过的一些这方面的研究。
案例中美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是洛杉矶,26人每公顷。这个低于中国城市的人口密度,也不意外。毕竟,大家都知道中国人比美国人多。但是出乎我的意料是:中国各城市的人口密度虽然比美国高,但是总体来说中国城市的人口密度其实没有那么高。想到中国人那么多,其实它的城市密度真的很低。比如郑州,密度34,跟柏林差不多,但没有巴黎,莫斯科,伦敦,和马德里密度高。北京人口密度45, 居然跟伦敦一样。
如果是30年前的话,北京的人口密度是超过伦敦的,但是在30年中,北京的人口密度下降了26%,而伦敦的密度增加了5%。北京30年以来的人口增加了很多,人口密度怎么能下降呢?虽然人口增加了,但是面积如果增加率高于人口增加率,结果就是密度的降低。
人口密度降低这个问题中国很多城市都有,而且有比北京严重的。比如天津30年以来的密度降了73%。中国大城市中,只有上海(2%)和深圳(218%)增加了密度(深圳当然是比较特殊情况,由于1988年的范围特别小)。
要看真正人口密度高的城市,那得去非洲,拉丁美洲,和南亚。比如巴西的圣保罗,人口跟北京差不多但是面积没有北京的一半,导致人口密度比北京高一倍。南亚的几个大城市卡拉奇,孟买,和达卡都200人/公顷的平均密度,再说他们的密度正在增加,因为他们的人口增加高于面积的增加。
好,接下来我解释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得出这个原数据的具体流程。可能对大众有点无聊,但是地图控,数据控应该喜欢的。
城市如何定义?就按照行政区是传统的一种方法,适合在管理领域使用。
但是从城市功能,城市经济,还有生态学的角度,通过“建成区”定义城市的范围是更恰当的。
古时候,城市建成区的范围比较好理解,因为那时候许多城市是由城墙代表的。那时候,城市的实际规模不大,因为受着当年交通(走路,马车)的限制。
古时候城市是受当年交通的限制。当年的城市范围按照当年的交通—走路和骑马。城市历史学家认为最早的“郊区”是古时候,有些商人为了避免城墙之内对商业的管制和税收,就般到了城墙的外面。但是他们也不能离开城市太远,因为毕竟要跟市民做贸易。
如今的城市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城墙规模。可是如今许多城市的“边界”是比较模糊的,难以在地图上划确切的范围线条。卫星图(包括不同遥感模式,比如红外线)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林肯通过了卫星图先分清楚了两种土地使用:建成区,和开阔空间。对遥感技术来说,“建成区”等于任何土地上有人造的事物,包括建筑,停车场,高速公路,铁路,机场跑到等等。“开阔空间”是剩下的所有土地。这包括农村的田地,山区的荒地和林区,还有城市中的开阔空间(比如公园,比如未开发的空地)。
接下来,林肯按照某种地理算法(spatial algorithm)把“建成区“分成三个级别:“一级”,“二级”,和“三级”。算法对每个像素划一个半径一千米宽的圈,然后计算圈多少像素是建成区还;如果25%以上的是建成区,那中间的像素属于“一级”;25 - 50%的属于“二级”,最后50%以上的属于“三级”(如图)。一级建成区多为农村中间的公路,小村庄。三级可以理解为城市的主体建成区。二级的那些城市边界上的“过渡带”。从此后,二级以上的建成区作为这座城市的数据样本以及叫做“都市建成区”(接下来显得黑色),而一级的放在样本外,算为“农村”。
下一步就是定义“都市区”的边界。先每个建成区“群组”围绕画线(如图的红线)。每个城市的主体(连续)方块很明显,但是在周边也存在很多没有跟主体连续的“飞地”。不过,这部分飞抵从经济学,功能角度应该还是属于这个大都市区。林肯就设定了一个地理算法,在围绕每个建成区群组(主体和飞地)画一个“缓冲区”(如图蓝线与黄线)。缓冲区的面积设定为等于群组的面积。如果两个建成区的缓冲区有重叠(如图蓝线),他就算进“都市区”,进行人口密度分析 (就是,出现在上面的信息图)。如果缓冲区没有重叠(黄线),那该群组算在都市区外面(就是,出现在上面的信息图)。
很多城市建成区主体中间存在大规模的开阔空间(可能是城市公园,可能湿地,可能是被围绕的田地)。林肯算法是:如果中间开阔空间大于200公顷(2平方千米),那就不放在“都市区”范围中。这样以来,在上面信息图就不属于城市足迹,计算人口密度的时候,不属于面积。但是如果建成区中间的开阔空间少于200公顷,那林肯就把他定为“城市化开阔空间”, 算进去信息图的城市足迹和人口密度算法。
这些城市中的绿地叫做“被围绕的开阔空间”。另外,林肯把建成区100米缓冲区中的开阔空间也放在“都市区”范围(城市足迹)中。这样,城市面积显得比建成区的实际面积大,也会导致人口密度数据较低 (因为同样的人口处以更大的面积就是更低的密度)。不同的研究项目或许不会这么做。这是一个主观的决定,也没有说是唯一的方法。但是林肯认为,这些受城市影响的开阔空间算在城市范围中是有道理的。从生态学角度,这些空间已经不是“自然“,对生态系统的贡献不大。
最后的都市区(建成区包括城市化的开阔空间)。可能有人问“为什么崇州属于成都都市区,但是都江堰不属于?” 因为都江堰和成都隔着一段农村。
林肯的城市足迹数据还有不同时间的。具体说,有三个时间点:1988年(+/- 1年),2000年(+/- 1年),和2014年(+/- 1年)(时间偏差是因为不同国家的卫星图资源不同)。这样可以如图了解城市的演变。我们能看见的不仅是城市扩展地区的规模,还有它的形式和布局。比如成都的扩展地区具有明显的轴线性。不用查看地图就能猜到:这是跟交通有关系的。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说“等一等,崇州不是2014年才建的!崇州市早就建了”。是这样。崇州在1988年,还有2000年还没有属于成都都市区,因为成都都市区当年还没有扩大到现在的范围。按照现在的建成区扩大, 成都的主体已经连接到了崇州,导致原来属于自己的主体城市的崇州到了2014年已经属于成都。可以理解为崇州被成都“吞服”了。信息图上的许多城市(包括洛杉矶)都面对这样的情况。
林肯的研究项目还把“城市新建区”分成了四种新建模式:
1)Infill (填空式)
2)Extension (往外扩大)
3)Leapfrog(跳蛙式,往外但是会“跳”过去一段农村,导致新建的“飞地“)
4) Inclusion (就是上面崇州“吞服”的这种模式)
林肯用了GIS计算各座城市新建区分四种模式的比例。这个结果在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和生态学都很重要,因为不同开发模式的代价和成本是不一样的。城市开发最环保,最理想的模式是填空式。
美国如果回到1950年代,洛杉矶当年大部分的新建区会属于“往外扩大”式),但是从1988年到2014年,洛杉矶57%的新建区属于“填空式“。中国的城市现在像美国1950年代的样子。天津60%的新城区属于往外扩大和跳蛙式,只有9%属于填空式。广州有15%填空式,北京有20%。上海的填空式比例比较大,46%。日本大阪的填空式比例是样本中最高的,67。
最后,林肯分析新建区布局和形式的,计算了每座城市的“紧凑度”。
生态学者和城市规划师认为城市越紧凑越好。一些城市的凑近度:
大阪 84%
圣保罗 81%
波哥大 80%
纽约79%
墨西哥城 77%
香港 75%
孟买 75%
芝加哥 73%
巴黎 71%
伦敦 71%
东京 70%
成都 69%
上海 68%
郑州 65%
台北 64%
莫斯科 62%
曼谷 59%
武汉 56%
杭州 53%
公司名称: 8A-8A娱乐-注册登录商务站
手 机: 13800000000
电 话: 400-123-4567
邮 箱: admin@youweb.com
地 址: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