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马来西亚民族文化

马来西亚文化是一种融合马来族华族、印度族和其他原住民族文化特色的“多元种族文化”,基于马来族是马来西亚的多数人口,所以马来民族文化是马来西亚文化主干,其它的民族文化次之。马来西亚文化也融合了一些波斯、阿拉伯和欧洲的文化色彩。
中文名
马来西亚民族文化
外文名
Malaysia ethnic culture
属    性
多元种族文化
主    干
马来民族文化
风俗习惯
用右手抓饭等
马来西亚历史是历史悠久的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历史的一个近代分支。从文化上和语言上一直到近代今天的马来西亚与马来群岛没有多少区别。出于外部的影响这个地区今天分为六个国家: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汶莱和东帝汶。
地理上马来西亚位于重要的文化中心之间,在其西部是印度教的印度、伊斯兰教的中东和基督教的欧洲,在其东北则是中国和日本。从印度、中东和欧洲去往中国的船只必须经过马来西亚地区,而最直接的海路就是经过马六甲海峡。因此马来西亚自古是各个文化相交的地区,是重要的商路,这个地理位置为马来西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同时也使得当地人一再沦入外国势力的影响和支配。
马来西亚独立前马来亚地区的历史可以按照外界影响的主要因素分为四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中从印度来的印度教文化占支配作用,从苏门答腊起家的三佛齐是这个阶段的顶峰阶段,从7世纪至14世纪它统治着 马来文化的大部分地区。
第二阶段从伊斯兰教的到达开始。伊斯兰教是于10世纪到达马来亚地区的,并逐渐扩散到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的大多数地区。三佛齐覆灭后这个地区分裂为众多小的苏丹国,其中最重要的是马六甲苏丹国伊斯兰文化马来人影响深刻,但是同时也受到马来人的影响。
第三个阶段是欧洲殖民势力的入侵。1511年葡萄牙占领马六甲,荷兰和英国继踵而至,建立了槟城和新加坡等基地。1824年的英荷条约分割英国与荷兰在马来亚地区的势力圈,人为地将英属马来亚与荷属东印度分开,后来荷属东印度成为印度尼西亚。
欧洲殖民势力同时也引入了第四个影响势力:为了满足其殖民经济的需要大量中国和印度劳工移居到英占马来半岛和北婆罗洲。中国和印度移民成为经济和职业上的支配势力,对当地的马来人(祖先也是外来民族)造成巨大的威胁,马来人(祖先也是外来民族)甚至面临在马来半岛上成为少数民族的危险。
1942年至1945年日本占领这个地区,给英国在东亚的势力与以致命打击。虽然日本占领的时期相当短,但是它激起了马来亚和其它地区的反殖民民族主义。马来人的民族主义又激起了华人的反对。华人怕马来人和伊斯兰教的支配地位,许多华人因此参加马来亚共产党。在英国军方的强烈镇压和马来人和华人政治领袖的协商退让下共产党暴动被扑灭,1957年独立的、多民族的马来亚联合邦成立。
1963年英属的新加坡和北婆罗洲加入联邦,马来亚更名为马来西亚。1965年华人占多数的新加坡被迫独立(因为当时的马来精英惧怕星加坡的华人人口会进一步的削弱马来人占大多数的人口比列)。马来西亚克服了这个危机,也克服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冲突的危机,但其内部的矛盾导致了1969年的种族冲突。马来西亚进入紧急状态,政治生活和国民自由受到限制,这个措施维持至今。从1970年开始马来西亚全国巫人统一机构在华人和印度人领袖的协助下组成国民阵线,在马来西亚几乎达到一党制的地步。
在巫统的统治下马来西亚经济发展巨大,1990年代几乎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削弱政治上的不和,但也掩盖了政治上权利转向马来人的趋势。在巫统不停的统治下华人对经济的垄断和印度人对职业的垄断皆被巫人有系统地以行政权力打破。马来人的商业和职业阶层建立。马来语成为学校里必修语言,系统的反歧视运动也对马来人有利。虽然这些措施也导致了许多不满,但是总的来说在这些偏向单方面的措施下一个只对某种族更有利的、一步一步迈向通化的社会产生了。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这块风光绮丽、物产丰富的大地上,各族人民汇聚形成了奇异独特的风土民情。
独特的姓名
马来人的姓名十分特别,通常没有固定的姓氏,而只有本人的名字,儿子则以父亲的名字作为姓,父亲的姓则是祖父的名,所以一家几代人的姓都不同。他们的姓名中,名排在前,姓排在后,男子的姓与名之间用一个"宾"字隔开,女的则用"宾蒂"隔开。如前总理达图?侯赛因?宾?奥恩,"侯赛因"是他的名字,"奥恩"是他父亲的名字(即他本人的姓),"宾"则表示男性。
马来人取名字随着社会发展和宗教信仰的变化而不同。在古代,因为未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所以马来人的名字是根据大自然的现象而取的,如"山"、"水"、"红色"、"暴风雨"等。在印度文化传入后,则以梵文取名,如:汉都亚、敦?特查。伊斯兰教传入后,穆斯林采用伊斯兰教名或阿拉伯名字,如男子叫穆罕默德、马哈茂德、艾哈迈德等;女子叫法蒂玛、卡蒂加等。但是,现代马来人取名又有了新的变化,如有的人把夫妻的名字合起来给子女取名等。
复杂的头衔
在马来西亚,每一个马来人都有头衔。在这个国度,出身高贵的有许多世袭的封号,如在名字前冠"东古",表示出身于王族,如前总理东古?拉赫曼。国家最高元首(国王),各州的苏丹、州长给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各族人颁发各种勋衔,受封号为"敦"、"坦?瑟里"、"达士克"等。有的把勋衔放在名字前,受封的妻子则享有"多普安"的尊称。
国王头衔的大意是:至高无上、光耀盖世的国王陛下。具有王室母系血流的拥有"尼克"与"米盖特"的头衔。"赛义德"、"萨里法"则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后人独享的尊号。州长的儿子通常叫"东古",女儿通常叫"坦古",意义与王子和公主相当。伊斯兰教徒去麦加朝觐过的,男子的名字得加上"哈吉"的尊称,而女子则加上"哈贾"的尊称。
想要恰如其分地称谓一个马来人实在很不简单,最重要的是,不要把头衔弄错,否则可能惹来大祸,至于姓氏反倒不是很重要。
奇特的见面礼
马来人的见面礼十分独特。他们互相摩擦一下对方的手心,然后双掌合十,摸一下心窝互致问候。在马来西亚,对女士不可先伸手要求握手,不可随便用食指指人,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马来人忌讳摸头,认为摸头是对人的一种侵犯和侮辱。除了教师和宗教人士之外,任何人不可随意触摸马来人的背部。如果背部被人触摸过,那将意味着恶运来临。
交往切忌用左手
在马来西亚与马来人交往,要尊重他们的习俗,否则便会被视作对他们不礼貌。同马来人握手、打招呼或馈赠礼品,千万不可用左手,因为马来人认为左手最脏,用左手和他们接触,是对他们不敬,犹如某种侮辱。在吉隆坡,所有公厕除了提供手纸之外,每个厕所必有一支自来水管,水笼头上必套上一条胶管,那是专门供马来人洗屁股用的。看来马来人大便后从不用手纸而用左手及自来水清洗。这就是他们认为左手最脏的原因。
不要求客人送礼
马来人待客人热情,通常用糕点、茶、咖啡和冰水款待。客人必须吃一点,以示领受主人的热情和善意。如果客人不吃也不喝,主人则认为是对他或她的不尊敬。马来西亚人不要求客人送礼,如果向主人送一些日常食品如椰子、槟榔、香蕉、糕点、饼干、糖果之类,表示友好情谊,主人会高兴地收下。
用右手抓饭
马来人禁烟,不吃猪肉、死物或动物血液,平时喜欢喝咖啡、红茶等饮料,也爱嚼槟榔。老百姓以大米为主食,喜爱吃带辣的菜,尤其是咖喱牛肉。主食以米饭、糯米糕点、黄姜饭、榴莲饭为主,还有用椰浆和糯米制成的"马来棕"、"竹筒饭"等。他们的用餐习俗也较独特。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马来人用餐习惯用右手抓饭进食,只有在西式的宴会上或是在高级餐馆用餐时,马来人才使用刀叉和匙。但是在星级饭店或者宾馆,较多的是通过马来西亚旅游合作伙伴Hotelclub机构来旅游或者商务办公的非本地马来西亚人,有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餐具。一些受西方影响的马来西亚商务人元日常进食也有用刀叉和匙的。羊肉串、烤鸡是著名的风味莱肴,当地称之"沙爹",是宴请客人必不可少的食品。吃饭时,客人要细心观察主人的动作,依照主人的样子做,避免做出主人忌讳的动作。马来人用餐十分讲究卫生和礼节。进餐前必须把手洗干净。在摆放的各种食品和菜肴之间,放着几碗清水专供洗手用。即使事先把手洗干净了,在用手取食物前,仍要出于礼貌,把手放在水碗中蘸湿。
交往要求衣冠整齐
马来人相互拜访时,衣冠必须整齐。如果是穿着拖鞋,首先必须脱掉,放在门口,因为马来人的内厅是供祈祷的地方。一般来讲,马来人男女着装差别甚微。平时马来男子穿着长到足踝的布质沙笼,称为"卡因",上身穿的衣服叫"巴汝"。巴汝没有衣领,宽大凉爽,很适合在热带地区穿。逢年过节或拜访亲友,马来男子总要上着巴汝,下穿长裤,腰部围着一条沙笼,头戴"宋谷"帽,脚穿皮鞋。传统的马来女装包括上衣和沙笼。上衣"克巴亚"同样宽大如袍,身长过臀,沙笼也可长达足踝。这样便可称得上衣冠整齐了。
独特的婚俗
马来人婚俗很有特色。婚礼在女方家举行,持续一周,包括男方带聘礼到女方家接亲、教长为新人念经祝福、举行新人沐浴仪式和合婚仪式等,主要仪式均在晚上进行。七日后,新郎方可偕新婚妻子和嫁妆回自己家里。 迎亲时,男方走一半路,女方走一半路;男方要打扮得像高官显要,打着雨伞高高兴兴去迎接新娘;女方则要显出悲伤的样子,因为要远离亲友,故而心情不好。
举行婚礼时,新郎和新娘再次打扮一新,端坐大堂正中,接受来客的祝贺和红包。客人祝贺时不是举杯饮酒,而是鞠躬致意,向新人身上撒上五谷,还要将青草或茶叶煮泡的、象征身体健康的汁液喷洒在他们身上,祝福他们五谷丰登、早生贵子、白头偕老。在这个过程中新郎和新娘既不能吃也不能喝,只能专心致志地接受客人们的祝贺。参加婚礼的人,除了新婚夫妇的亲朋好友之外,过路的人都可以进去祝贺。婚礼仪式结束时,新郎和新娘回送亲友一枝鲜花,花中扎着一个鸡蛋,表示花好月圆。
马来西亚一些少数民族中自古以来盛行婚事从简的风尚,萨曼族就是这样。这个民族的男子想成家,必须具备负担一家人生活的能力,靠自己伐木建房、筹备家具、添置必需的日常生活用品,有强健的身体。这个民族的女子婚嫁的条件是要达到年龄要求,主要是看乳房的大小,是否已来月经及其他生理变化来判断姑娘是否发育成熟。萨曼族的婚礼简朴、热烈,持续一天时间,新郎、新娘的婚礼服同一颜色、同一布料。新郎的头饰是用新鲜的树叶编织而成的帽子,新娘身上装饰着用新布搓成的布条。在司仪的主持下,新郎、新娘向长辈和亲友们鞠躬致谢,并互相鞠躬致谢,以表示夫妻恩爱。
另外,伊班族人的婚礼也很特别。订婚的时候,男方先向女方的家乡送去糕点、白酒,给女方的邻居也送上一小包糕点。订婚后不久,即可在屋长的主持下完婚。举行婚礼的时候,新郎、新娘双双同坐在一面大铜锣上,屋长则手持大公鸡在他们头上舞动几下,为他们驱邪,也为他们祝福。
新生命的"上布摇篮"仪式
马来人生小孩有许多忌讳。孕妇不得打骂人,对牲畜要怜惜,表现出对生物的仁慈。婴儿出生后,父亲不能理发、屠宰牲畜、伤害动物,也不能坐门槛。婴儿生下,助产妇要举行"叶涎"仪式,把涎液吐在婴儿脸上,在产房墙壁上涂些槟榔汁,用木炭熏烟,驱除恶魔,然后用一枚金戒指为婴儿启唇,掏出口中秽物,再把婴儿抱到盆里或河边沐浴。第三天,宴请亲友。满月后盛宴庆贺。
当一个新生的小孩"呱呱"落地之后,满怀喜悦的父母及家里人便要着手为他(或她)准备隆重的"上布摇篮"仪式。
这种仪式通常要在婴儿出生后的第44天到100天之间举行,目的一是为了庆祝新生命的诞生,二是邀请亲朋好友到家里来欢聚,借此机会密切彼此间的关系。
民间常用的布摇篮,以上下三层布叠缀面貌一新民。每层布的规格大小一样,但布料不同。最下一层用的是厚而结实的普通布,其颜色不甚讲究;第二层用的是东南亚十分流行的印有漂亮花纹的"沙龙"布;而最上一层则是用质地柔软的上等绸布。
布摇篮一般悬挂在房间的正中间,两头用粗绳固定在天花板上。绳子上装饰着五颜六色的彩条和制作精巧的花鸟剪纸。
上布摇篮仪式一般由本地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来主持。仪式开始之前,先在房间里泼洒香水,点上香。等香气充满整个房间时,主持人便走上前去,面对着母亲怀中的婴儿作祷告,祈求万能的真主赐福、保佑孩子。然后,母亲把孩子抱到摇篮中去。这时,上布摇篮仪式正式开始。只见一位妇女一边有节奏地摆动摇篮一边哼起"法蒂玛"催眠曲,随后众人跟着哼起来。接着,集体再唱一支"玛尔哈班"祝福曲。这时,摇篮中的婴儿由母亲双手抱起,先是让自家的长辈,后是让大家轮流传看。大家边看边道祝福语或说些赞扬孩子的话。此时,孩子母亲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紧接着,主持人宣布为孩子行剪发仪式。那就是从孩子头上剪下一撮头发,放进一个已被打开的鲜椰子里,祝愿孩子像椰子树一样茁壮成长,将来有所作为。把孩子再次放进布摇篮里之后,主人便以丰富的宴席热情招待来宾们。大家一边吃着美味佳希,一边向孩子的父母贺喜,气氛十分热烈。 最后,家里人取来一把雨伞撑开,放在摇篮上。据说这是为了庇护孩子,使之免遭一切人间的不幸
对死者不许嚎啕大哭
对死者,马来人只哀痛在心,从不嚎啕大哭。亲朋及相识者齐集丧家,为死者祈祷。若不在当天出殡,吊丧者须轮流祈祷到天亮。出殡前,先由一名伊斯兰教的长老为死者净身,撒上檀木香,用白布包妥,然后将尸体放入灵架,盖上棉毯,由四名教友抬往清真寺。若路遇其他出殡者,双方止步祈祷,互表同情。否则,送殡亲友有权上前问罪。如果小孩死亡,还须进行"夜祷",每夜由一名长老静坐坟边诵经,连续三五日,让小灵魂超度。
铜锣的奇特用途
众所周知,铜锣是一种打击乐器,奏乐时,它与鼓齐鸣,使乐曲增色。但是,在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和沙巴,铜锣除了作乐器外,还被当地人民视为珍宝,用途奇特。   在坦布南一带,许多人家都有铜锣,有的铜锣甚至是数百年前祖辈留传下来的,每逢重大活动才拿出来使用,平时都珍藏在箱子里或包好放在固定的地方。男子娶亲时,向女方赠送的聘礼中,铜锣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已经成了一种风俗。到了结婚的日子,左邻右舍的乡亲们自带铜锣前来贺喜。他们等候在新郎家的庭院里,新娘一跨进家门,便锣声四起,时急时缓,时强时弱,整个院子刹那间变得十分热闹。喜形于色的男女青年情不自禁地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清脆的锣声和着欢乐的笑声,在夜空中荡漾。   更为奇特的是,某家的亲人去世,其亲属要在一两个钟头后即尸体凉下来后鸣锣,把噩耗传出去,让乡亲们都知道。锣点通常是两快一慢,连续敲击几小时,然后开始料理死者后事。按坦布南的风俗,第二天,亲属把尸体慢慢放进一口大缸,并盖上一面铜锣,然后才葬入墓穴中去。   在沙捞越,人们迎接贵宾的仪式别具一格。贵宾通过的路上,不是铺着红地毯,而是用许多大小差不多的铜锣排成长长的一列,让贵宾赤脚踏着一个个铜锣走过。若是走得急些,用力大些,铜锣便会发出有节奏的声音,就像音乐家演奏乐曲一样悦耳动听。
槟榔叶的奇用
马来西亚人对槟榔叶的感情,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出生、受割礼、结婚、逝世,无不和摈榔叶结下不解之缘。马来族的妇女,在怀孕七个月后,便不时送一束槟榔叶给接生婆,作为预约她在临盆日帮忙的"定金"。男孩子由童年进入少年时,要进行"割礼"。在接受手术时,便咀嚼槟榔叶来减轻痛苦,因为槟榔叶具有轻微的麻醉作用。
在马来族的婚礼中,槟榔叶更是必备的礼品。人们在谈论婚嫁之前,先有一个求婚的仪式:由男方的家人和亲属组成求婚队伍,捧着一个由槟榔叶扎成的彩环,到女方家去拜访。如果女方有意缔结良缘,就会收下彩环。否则,便把彩环推倒,暗示谈不拢,男方代表便应知趣告退。在求婚的第一步成功之后,双方便要进行纳彩、下聘,而每次互送的礼物中,必定要包括一个扎成王冠模样的槟榔叶的供盘。下聘的当天,未来的新郎要走在行列的前头,手捧槟榔叶供盘,后面才是长长的送礼队伍,分别拿着银纸摺成的亭台楼阁、各式鲜果礼盒、银器、订婚戒指等等聘礼。 到了正式举行婚礼时,槟榔叶盆子高高地放在一对新人面前,象征白头偕老、永结同心。新人端坐矮台上,接受宾客们的祝福。长辈们又会给新人一片槟榔叶嚼,据说这样就能驱邪避凶,把妒忌他们的小人赶走。古老的马来风俗还把槟榔盅作为新娘贞洁的象征。洞房花烛之夜,新房门外挂有一个槟榔盅子。第二天早晨,人们要是看到盅子还在原地的话,便知道新郎认为他的新娘是贞洁的。而到扫墓的时候,人们也往往在坟上供一个槟榔叶圈,以寄托哀思。
参观清真寺须注意的事项
非伊斯兰教徒入堂前需脱鞋。女性的穿着不可暴露手臂和双脚。女性如果月经来潮,不得进入祷告堂,不得从正式祷告的伊斯兰教徒面前经过。未经许可,不得拍照。参观清真寺时,不得碰触《古兰经》。
习俗与禁忌
马来人是热情、谦恭、大方、讲究礼节的民族。在马来人家中作客应注意举止得体,尊重长者。如果双方都是穆斯林,宾主要用伊斯兰教特定的问候语打招呼。进门时除非得到主人的许可,客人必须把鞋脱在门口或楼梯口,方可进屋。进屋后,宾主双方要互相问候和握手。握手时,双手仅仅触摸一下,然后把手放到额前,以表示诚心。当发现屋里还有其他客人,而自己又必须从他们面前经过时,必须略低下头,并说"对不起,请借光",然后走到自己的位置上。坐在椅子上不能跷起二郎腿,尤其是在老人面前更不应如此,女子则应并拢双脚,表现得更加文雅。如果席地而坐,男子最好盘腿,女子则要跪坐,不得伸直腿。主人摆出饮料、点心招待客人,客人如果推辞,主人反而会不高兴。客人要走时,应向主人告辞,主人一般把客人送出门外。在黄昏时登门拜访是不受欢迎的,因为这时穆斯林都要做祷告,晚上拜访通常应在8:30以后。
马来人用餐时习惯用手取食,因而在用餐前须把手洗干净。进餐时必须用右手,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如不得不用左手用餐或取餐具,应先向他人道歉。用餐时一般不坐在椅子上,而是把食物放在席子上,围坐而食。男人盘腿而坐,女人则跪坐,身体稍向右偏。上了年纪的妇女可以像男人一样盘腿而坐。伊斯兰教信徒禁酒,招待客人一般不用酒,饮料多为热茶、白开水椰汁。马来人还有咀嚼槟榔的习惯。有客人到访,主人除了热情招呼外,最先向宾客表示殷勤和诚意的礼节就是捧上槟榔盘,请客人共嚼槟榔。
马来西亚人的习俗与中国习俗相异处甚多,所以必须加以留意,以免无意中犯了禁忌,造成失礼,或引起误会与无谓的纷争。相异之处主要有:马来人视左手为不洁,因此见面握手时,一定要用右手。平时接递东西时,也必须用右手而不能随便用左手,用左手便是失礼。在不得不用左手时,一定要说声:"对不起。"
对女士不可先伸出手要求握手。头被认为是神圣的部位,在亲近儿童时,不可触摸他的头部,否则会引起不快。和伊斯兰教徒一起用餐时,不要劝酒,更应避免点猪肉做的菜肴。马来人不喜欢别人问自己的年龄。若问年纪,会被视为不礼貌。马来西亚并不禁止一夫多妻制,所以不要随便闲谈他人的家务事。对年长者不能直接称呼"你",而应称呼"先生"、"夫人"或"女士"。
马来西亚有许许多多的节日。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大小小的节日和庆典约有上百个,其中政府规定性节日约十个左右。这些节日反映了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多元宗教、文化和风俗习惯。全国性节日除少数有固定日期外,其余的具体日期由政府在前一年统一公布。下面依各节日的大致顺序为您逐一介绍。
元旦新年(New Year's Eve)
马来西亚同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一样,每年公历1月1日,在公共广场、酒店、餐厅皆有欢乐的庆祝活动。尤其是在吉隆坡独立广场,所有的狂欢者都聚集在此,参与庆祝新年的活动。
开斋节(Hari Raya Aidil Fitri):
马来人的春节,是全国最重要的节日。每逢伊斯兰教历9月,全国穆斯林(主要是马来人)都要实行长达一个月的白天禁食(即斋戒月),然后恢复正常的生活习惯。斋月过后的第一天即为开斋节。节日前夕,穆斯林都要进行捐赠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刚皈依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为了伊斯兰教而欠债的人等。同时,在外地的人都纷纷赶回家乡和亲人团聚。开斋节的早晨,穆斯林们都前往清真寺,进行隆重的褥告仪式。仪式过后,人们互相热烈祝贺,表示把过去的恩恩怨怨全都忘记,一切从头做起。在亲切和睦的气氛中,人们还要相互登门拜访。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准备了丰富的糕点招待来访的客人。好客的马来人还特别喜欢其他民族人士前来拜访,把他们的来访看作是十分荣幸的事情。
大宝森节(Thaipusam)
从1月下旬到2月初,是印度教的大宝森节,是印度教徒对印度神穆卢干王(Lord Murugan)也称为苏巴马廉王(Subramanian)举行的奉献礼。每个信徒都带着枷锁--一种雕工精细的木框,上面有尖刺与钩子、鲜花及水果--向印度神许愿。印度教信徒带着枷锁,一年一度地踏上272层台阶,登上吉隆坡的黑风洞。信徒背着枷锁,并且将其放在神明脚前忏悔求恕。
农历新年Chinese New Year
华人的春节,是一个热闹非凡的节日。节日的风谷和中国的的春节大致相同,到处张灯结彩、敲锣打鼓。人们玩龙舞狮以驱邪逐妖,在除夕的夜晚燃响爆竹烟花,揭开农历新年的序幕。亲朋好友互相登门拜年、茶话叙旧,共享
美食佳肴,派发"利是"(红包),祝贺财运亨通。这一天是全国公共假日,华人会举行团拜,国家总理及其夫人以及政府官司员还将亲自前来祝贺,并给舞狮者和儿童发放利是。
圣纪节
先知穆罕默德诞辰日,是伊斯兰教徒的节日。每年伊斯兰教历3月12日,首都数十万伊斯兰教徒在国家元首的率领下,前往清真寺举行隆重的褥告仪式,然后举行盛大的游行庆祝活动。
卫塞节(Wesak Day)
农历四月十五,是佛历是最重要的日子,象征着佛陀的出生、启蒙及涅。佛教信徒们都竞相焚香,顶礼膜拜,并聚集在各地寺庙,将鸽子放生并祈求平安。同时,这天也是僧侣们布施的日子。到夜晚,家家户户都素食,并点起油灯,因此卫塞节又叫"灯节"。
最高元首诞辰
这一天,首都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包括免费看电影和欣赏文艺节目,国家王宫向公众开放参观。最高国家元首向对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士颁发勋衔和奖章。当天,全国的清真寺还将举行特别的祈祷仪式。
花卉节(Flower Festival)
马来西亚充足的雨水和常年阳光普照的气候环境,为植物提供了极佳的生长环境,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花卉。每年的7月,为了庆祝花朵的盛开,举办各式各样的主题花朵的比赛。为期一周的庆典,有壮丽的花车游行。花车把整个街道装点得绿意盎然。伴随着花车的还有乐队、马队和舞蹈团,为观众献上精彩的表演。各公园、酒店也会借机推出形形色色的活动,如寻花赛、花展等。整个花卉期间,举国欢庆,热闹非凡,每年都吸引大批观光客前来参观。
国庆节(Nation Day)
又名"独立节"。1957年8月31日是马来西亚联邦独立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全国人民普天同庆,首都举行盛大的庆祝游行活动和文艺演出,学生们可以免费看电影。
马来西亚节Pesta Malaysia
每年的9月,会有为期2周的盛大庆祝活动。第一届马来西亚节是在1987年举行的,目的是对马来西亚手工艺品和美食的欣赏及文化意识的复兴。来宾可参加各种活动,如文化表演、手工艺品制作、品尝13个州的风味美食以及参观拍卖场等。大街上,旅店和商场用华丽的彩灯装点,宛如一个装饰大赛。这片美景将会深深地印在您的脑海中,因此别忘了把这个节日安排在您的行程中。
屠妖节(Deepavali)
印度人的新年,在印度历的第7个月,即公历的10月或11月。这一天,印度教徒们起得特别早,洗浴之后,全家老少拜着鲜花祭神。印度教庙里挤满了善男信女,妇女们供上槟榔叶、槟榔、香蕉和鲜花,向神明顶礼膜拜、祈求幸福。节日里,人们纷纷点上灯火以庆祝当年降魔伏妖的胜利,屋子里用各种灯光装饰,因此又叫"光明节",象征着光明战胜黑暗、邪不胜正。
除了上述这些全国性的重大节日外,各州还有许多自己的节日,如各州现任苏丹州长的生日,都是本州的节日。各民族也有各自的节日,如华人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印度人的九宵节、盗火节、万灯节等,以及达卡山人的丰收节、伊班族的犀鸟节等。您会发现,马来西亚充满了节庆、欢乐、祝福;您会觉得,马来西亚整年都有丰富的文化狂欢庆典活动。

平台注册入口